第八届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论坛圆满落幕

创建时间:2011-07-28         

字号:【默认超大

由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论坛721日至22日在杭州黄龙饭店顺利落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酒店业代表200多人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以“交流 思考 探索”为主题,旨在共同探讨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的现状与机遇、解析连锁化发展与人力资源解困之道,增进各酒店集团之间的交流,促进我国酒店业本土品牌的蓬勃发展。

       此次论坛上我会发布了2011中国饭店集团(管理公司)统计结果及2011中国饭店业最具规模的30家管理公司名单。在圆桌会议上,嘉宾们围绕“酒店管理集团连锁化发展时需要什么样的制度保障、怎样做好人才体系建设以及如何保持品牌特性,进军三线以下城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怎样解决连锁化发展中的用工荒问题”等行业性强、关注度高、内涵丰富的内容进行热烈互动和探讨,不同视角下的智慧碰撞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

会上,浩华管理顾问公司董事李达明发布了《2011中国饭店业务统计报告》。《报告》显示,中国酒店市场已经在2009年触底,并从2010年开始走上复苏之路。2010年,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为主导的一线城市酒店市场的平均每间客房收益和酒店经营毛利业绩指标都实现了显著增长。二线城市酒店市场的业绩不及一线市场突出,涨幅趋于平缓。过度供给仍然是中国大多数酒店市场所面临的问题。《报告》称,从2005年至2010年的5年间,国内客源在五星级和四星级酒店市场中都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国内商务客源在五星级酒店市场中的份额已由25%增至31%,四星级酒店市场的国内商务客源也从33%攀升至36%,而国际商务客源在五星级酒店市场中的比重则由23%降至15%,在四星级酒店市场也由16%降至12%。整个酒店市场中不管是在旅游、商务还是餐饮方面,国内客源需求表现强劲。

我会副会长奚晏平发布了《2011年中国饭店市场经营数据分析与预测报告》。报告指出,从目前的行业出租率来看,中国饭店业的基本面是供大于求,行业竞争激烈度加剧。餐饮在中国酒店营业收入中占据较大的比重。统计显示,餐饮和酒水成本控制方面,国际酒店集团比中国酒店管理公司做得好,在人力成本和能源控制方面,国内公司比国际公司做得好。成本的概念意识和成本的控制是国内酒店需要向国际酒店学习的重要方面。预计今年下半年,五星级酒店的客源结构中,国内客人的比例会不断上升;总体出租率和平均房价会增加;劳动力成本会增加;餐饮收入在总收入中会逐步降低,餐饮成本会增加;更多新的酒店会进入市场,行业竞争继续加剧。

 对于连锁化,我会会长张润钢认为管理公司的价值在于品牌和体系,品牌标准要有自身的特色,体系包括完善的培训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人力资源体系以及营销体系和财物体系。管理公司品牌连锁化发展时,应该科学定位、专业策划、科学投资、批量复制。此外,还要有发展战略。比如,凯宾斯基要求把发展速度降下来,每年总量可以增加一家,新签的项目要优于现在的酒店,每100个要淘汰12个最差的,项目收支要做评估,也要做业主的评估,这些很多国内的管理公司都忽略了。现在我国饭店业仍停留在品牌建设的初级阶段,国内的管理公司仍然停留在被业主选择的阶段,且面临着“规模的喜悦、素质的忧患”。一些酒店管理公司需要反思:有无“品牌”和定位,是否是有公司无系统,是否太在乎规模和排位,是否还存在非市场化的人事管理。

浙江世贸饭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启元认为,目前,国际酒店品牌几乎已抢占了大部分一、二线城市高端酒店市场,创建中国自主特色酒店、中端酒店的品牌任务十分紧迫。在品牌建设的前十年中必然会丢失规模,在品牌培育期也会丢失一部分利润来源,应该懂得取舍和“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品牌个性。做好品牌的STP战略(SSegmenting market,即市场细分;TTargeting market,即选择目标市场;PPositioning,亦即定位)是关键。

品牌定位需要制度的保障和坚持,既要有共性的运作制度(如市场、人资、财务、运营等),也要有个性的运作制度。吴启元认为,光有制度没有文化,要么执行有力,要么执行崩盘。光有文化没有制度,要么软弱无力要么自然推动。最好的制度没有好的执行力,照样拿不到好成果。

就“连锁化发展与人力资源解困之道”这两大主题,粤海(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玮玲认为,广开渠道选聘人才、创造条件成就人才、完善机制留住人才,是酒店集团化发展良性循环的原动力。我会会长钱进也与大家一起分享了喜达屋酒店与度假村集团的人才战略。喜达屋把人性真理贯彻其中形成了“关爱”概念,即确保每个员工都感受到自己是独特和被理解的,拥有归属感和掌控感,同时拥有尽可能多的发掘自己潜力的机会。喜达屋形成了“喜达屋关爱链”——员工满意才能客人满意才能收益增长,得到关爱的员工才能关爱客人,生意才能得到关爱。